荷兰政府搁置安世半导体管制令,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危机迎来转机

2025年11月10日 09:15    发布者:eechina
华尔街日报2025年11月8日发布博文称,荷兰政府已决定搁置针对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管制令,这场因贸易争端陷入停滞的关键汽车芯片供应链,终于迎来实质性转机。随着管制令的松动,芯片供应已率先恢复,全球汽车产业有望摆脱生产停滞的阴影。

据报道,德国汽车供应商奥莫维奥(Aumovio)于11月7日宣布,中荷合资企业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及相关组件已重启从中国的出口流程,目前正运往该公司位于匈牙利的分销中心。另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Bosch)也已获得相关许可,标志着这场供应链危机正逐步化解。荷兰经济部长文森特·卡雷曼斯明确表示,鉴于与中国有关部门进行的“建设性”会谈,相信未来数日内,来自中国的芯片将顺利送达安世半导体在欧洲及全球其他地区的客户手中。

这场芯片断供风波的起因要追溯至一个月前。荷兰政府以“经济安全”为由,突然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制定的《商品供应法》,从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手中接管了该公司控制权,冻结中方股权、撤换管理层,并试图将这家盈利丰厚的企业重新纳入掌控。然而,荷兰方面的算盘并未打响。安世半导体虽总部位于荷兰,但其大部分产品需先运往中国东莞完成封装和测试,再交付全球客户。中国的出口管制直接切断了其核心供应链,让荷兰的夺权行动瞬间失去实际意义。

断供期间,全球汽车制造商迅速感受到压力。安世半导体在晶体管、二极管等基础芯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些元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车灯、核心电子系统等关键环节,是汽车制造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本田汽车成为首家公开承认受影响的大型车企,不仅将加拿大阿利斯顿工厂的思域和CR-V车型产量减半,还下调了年度盈利预期,预计北美市场年产量将比原计划减少11万辆。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发出预警,称若断供持续,欧洲装配线可能大规模停工,行业损失将超200亿欧元,波及10万个就业岗位。

面对荷兰的强硬举措,中国方面采取了冷静而精准的反制。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生产的成品芯片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掐断全球供应链的最后一环。随后,安世中国宣布进入“独立运营”状态,拒绝承认荷兰总部的指令,全面切换人民币结算,并自主管理供应链与工资发放。这一系列“华为式自救”组合拳,让荷兰的夺权行动陷入被动。

尽管荷兰在10月26日试图通过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来施压,但这一招反而暴露了自身的被动局面。安世中国随即发布公告,驳斥荷兰所谓“中方拒付货款”的说法,并透露荷兰方面反而拖欠东莞工厂十亿元货款。更关键的是,中方明确表示库存充足,可满足客户到年底甚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

转折点出现在上周举行的中美领导人峰会之后。在此背景下,荷兰与中国展开了“建设性”对话。11月6日,荷兰政府率先发表声明,预计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子公司将在未来几天内恢复芯片供应。11月7日,荷兰方面进一步释放积极信号,明确表示准备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令,最快下周便可落地执行,届时中国股东将重新收回该公司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争端表面上是企业控制权之争,实则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塑困境。美国在幕后推动荷兰出手,反映出西方阵营试图通过控制芯片设计源头来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意图。然而,他们都低估了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产业链韧性。目前,中国本土企业如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等已能替代部分车规级芯片产品,华润微电子等厂商的八英寸碳化硅生产线预计2026年即可量产。这些动向表明,欧洲车企不敢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分析人士指出,荷兰政府的立场转变源于多重现实利益的考量。经济数据显示,2024年中荷双边贸易额达1100亿美元,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半导体及相关设备贸易占比近18%。安世半导体作为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2024年营收达20.6亿美元,形成“欧洲设计、中国制造”的共赢模式。此次事件后,更多企业可能会重新评估在荷兰的布局,荷兰政府或许意识到,在全球化产业链中,政治操弄永远无法替代商业逻辑。

随着荷兰政府准备搁置管制令,这场半导体之争虽未完全落幕,但格局已渐清晰。对于全球汽车产业而言,供应链的稳定恢复无疑是最大的利好。而对于中荷双方来说,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共同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稳定运行,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