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团队突破光刻胶微观结构解析难题,助力国产芯片制造降缺陷提良率

2025年10月27日 14:24    发布者:eechina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等合作单位,利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技术,首次在液相原位条件下“看清”了光刻胶分子的三维形态、界面排布及链缠结细节,并据此提出一套可快速落地的缺陷抑制方案。实验线数据显示,新方案将193 nm ArF光刻的随机缺陷密度从每平方厘米180余颗降至30颗以下,对应良率提升逾7%。该成果北京时间10月27日凌晨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被审稿人评价为“为理解并控制光刻胶介观行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光刻胶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耗材,其微观结构直接决定图案精度。传统手段只能在干燥或剖离状态下观察胶膜,无法捕捉曝光、烘烤等关键工艺中发生在“湿”环境内的结构演化,导致缺陷机理长期悬而未决。彭海琳团队历时五年,将cryo-ET的样品制备温度窗口拓宽至-180 ℃—-150 ℃,时间分辨率缩短到秒级,实现了对液相光刻胶“速冻-成像-重构”的闭环;配合自研的深度学习算法,把三维重构效率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论文第一作者、北大博士后李睿介绍,团队在像素级分辨率下发现,高极性显影液会诱导胶束界面出现“指状回缩”,这是产生桥联缺陷的元凶;而引入微量含氟表面活性剂后,界面张力下降30%,分子链缠结度降低,有效抑制了回缩现象。


光刻胶高分子的界面分布、三维结构及缠结方式

基于上述发现,合作方之一的上游材料企业在两周内完成配方迭代,并在国内某12英寸量产线进行动态验证。对比测试显示,新光刻胶在28 nm逻辑器件金属层曝光中,缺陷率下降82%,曝光能量窗口扩大18%,显影时间缩短6秒,机台产能提升4.5%。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总经理王跃透露,采用该方案无需改造现有Scanner硬件,仅需升级涂布显影Track参数,预计单条月产4万片的12英寸生产线每年可节省光刻胶、返工及良率损失成本逾两千万元。

彭海琳表示,下一步团队将把cryo-ET方法推广到极紫外(EUV)光刻胶体系,并联合设备厂开发在线“冷冻切片-快速成像”原型装置,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关键缺陷的实时闭环控制。中科院院士、化学部副主任张希评价,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液相高分子原位表征的空白,更为我国建立自主可控的光刻胶创新链条提供了“看得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