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高功率融合无线快充标准发布

2025年10月24日 09:10    发布者:eechina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联合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宣布,由双方共同制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协同华为、小米、OPPO等国内头部终端企业及紫光展锐、矽力杰等芯片厂商联合起草的T/CCSA 708-2025(T/TAF 313—2025)《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作为国内首个支持高功率融合充电技术的无线快充规范,首次系统性解决了无线充电设备因协议不兼容导致的用户体验差、行业推广受阻等核心问题。

新标准基于电磁感应技术,明确规定了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快速充电的通用要求、物理层传输参数、协议层通信机制、应用层交互逻辑及异物检测(FOD)等关键技术指标。标准适用范围涵盖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配套芯片的设计、研发、制造全流程,支持最高功率等级的无线快充场景。

据技术文件披露,标准要求发射端与接收端设备在物理层需实现磁场耦合效率≥75%,协议层需支持动态功率分配与多设备协同充电,应用层需兼容主流操作系统交互接口。异物检测功能则强制要求对金属物体的识别准确率≥99.9%,防止因硬币、钥匙等异物引发安全隐患。

当前无线充电市场存在严重协议碎片化问题。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市场上超过60%的无线充电设备因协议不兼容导致实际充电效率低于标称值的50%,部分跨品牌设备甚至无法实现基础充电功能。这种技术壁垒不仅造成用户使用困扰,更阻碍了终端领域绿色能源的循环利用——据测算,因协议不兼容导致的无效充电每年造成超过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新标准通过统一技术框架,使不同厂商设备实现“即放即充”的互联互通。实验室测试表明,符合标准的设备在跨品牌场景下充电效率提升至标称值的92%以上,充电失败率从37%降至1.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指出,该标准的实施将使无线充电设备的生命周期能耗降低28%,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转型。

在国际市场,无线充电技术长期由Qi标准主导,但其功率上限停滞在15W,且跨设备兼容性受限。此次中国发布的融合快充标准将功率等级直接提升至50W量级,并创新性地引入设备身份认证机制,通过数字证书实现安全充电。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预测,随着新标准的推广,中国无线充电设备出货量将在2027年突破8亿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5%,超越现有国际标准体系。欧盟标准组织已启动对中国标准的兼容性评估,拟在2026年将其纳入CE认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