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突破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瓶颈:100公斤电池续航迈向1000公里

2025年10月16日 11:57    发布者:eechina
我国科研团队在新能源领域再获重大突破。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及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固-固界面接触难题,使电池能量密度与续航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据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新技术的100公斤级电池包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000公里,较传统固态电池性能提升一倍。

破解“陶瓷板与橡皮泥”的世纪难题

全固态电池的核心瓶颈在于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的界面兼容性。传统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属锂电极则软似橡皮泥,两者贴合时界面处易形成微米级孔隙,导致锂离子传输受阻,充放电效率大幅下降。此前,行业普遍采用50倍大气压外部加压维持接触,但这种方法增加了电池重量与安全隐患,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

针对这一难题,科研团队提出三项颠覆性解决方案:

· 碘离子界面自修复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利用其电场响应特性,在电极界面形成动态富碘层。该层可主动吸引锂离子填充孔隙,实现界面自适应贴合。实验表明,采用该技术的原型电池循环数百次后容量保持率超90%,彻底摆脱外部加压依赖。
· 柔性电解质骨架技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通过聚合物分子重组,在电解质中构建乙氧基团(离子传导)与短硫链(电化学活性)双功能骨架。该结构使电池可承受2万次弯折,能量密度提升86%,离子电导率提高10倍,适用于折叠设备、可穿戴电子等柔性场景。
· 氟化物耐高压加固技术:清华大学团队采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在电极表面形成氟化物保护层。该层可承受120℃高温与针刺测试不爆炸,同时将电池工作电压提升至4.5V以上,安全性与能量密度同步提升。

技术突破引发产业变革

目前,三项核心技术均已申请中国及国际专利,并进入中试阶段。据行业预测,全固态电池量产成本较现有液态电池增加约15%,但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主流电池约250Wh/kg),6分钟快充可补充500公里续航,将彻底改写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在应用场景方面,该技术不仅可为电动汽车提供超长续航支持,更将推动电动航空、人形机器人、深海探测等前沿领域发展。例如,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飞机单次充电续航可达2000公里,人形机器人作业时长延长至8小时以上。

国际认可与未来展望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固态电池专家王春生评价称:“该研究从本质上突破了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迈出了决定性一步。”随着技术迭代,我国科学家正探索将能量密度提升至720Wh/kg以上,并开发车规级单体容量120Ah的全固态电芯。

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需求将超过500Wh/kg。此次突破不仅满足了这一需求,更为我国在全球新能源竞赛中赢得战略主动权。未来三年,随着产业链协同创新与规模化生产推进,全固态电池有望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开启绿色出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