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在复旦诞生
2025年10月10日 08:54 发布者:eechina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刘春森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这枚芯片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领域掌握了主动权。
从今年4月发表迄今最快二维闪存原型器件“破晓”,到如今研发出“长缨”架构并实现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复旦大学在二维电子器件工程化道路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
01 突破存储极限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对数据存取性能提出了极致要求。一个满血版大模型想要流畅运行,存储单元至少每秒工作上亿次。
当下,信息的存储速度极限,成为集成电路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
目前速度最快的存储器均为易失性存储器,速度为1—30纳秒,但断电后数据会丢失。传统闪存不会轻易丢失数据,但存储速度比芯片工作速度落后10万倍以上。
2018年至今,研究团队一直深耕闪存“提速”难题。他们从底层物理出发,构建了一个全新理论框架,研制出迄今最快的二维闪存器件“破晓”——速度达到400皮秒,比传统闪存快100万倍。这一突破性成果今年4月发表于《自然》。
02 借道“高速公路”
从颠覆性创新到系统级应用,本质上是一条“从0到10”的艰难征途。而要真正走通这条路,离不开从“10到0”的远见——从未来应用出发,倒推技术发展的路径。
现有成熟的硅基工艺平台像一条高速公路,“破晓”像是一辆新型赛车,能否借道这条高速公路?
“一旦成功,可以快速实现集成突破,同时赋能已有产业。”刘春森说。
二维半导体厚度仅为1—3个原子,如同“薄翼”般脆弱,与百微米级别的硅材料并不兼容。CMOS电路表面有很多元件,如同一个微缩“城市”,有高楼也有平地,高低起伏。
如果直接将二维材料铺在CMOS电路上,材料很容易破裂。

封装后的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带PCB板)
03 “长缨”架构的创新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团队研制了原子芯片集成框架“长缨”,将二维存储电路与硅基电路分离制造,再通过微米尺度的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实现完整集成,芯片集成良率高达94.3%。
团队决定从本身就具有一定柔性的二维材料入手,通过模块化的集成方案,先将二维存储电路与成熟CMOS电路分离制造,再与CMOS控制电路通过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实现完整芯片集成。
正是这项核心工艺的创新,实现了在原子尺度上让二维材料和CMOS衬底的紧密贴合。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架构”。
基于CMOS电路控制二维存储核心的全片测试支持8-bit指令操作,32-bit高速并行操作与随机寻址。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性能“碾压”目前的Flash闪存技术,首次实现了混合架构的工程化。

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结构示意图,包含二维模块、CMOS控制电路和微米尺度通孔
04 加速产业化进程
“从第一个原型晶体管到第一款 CPU花了大约24年,而我们通过把先进技术融入工业界现有的CMOS产线,这一原本需要数十年的积累过程被大幅压缩,未来可以进一步加速探索颠覆性应用。”刘春森总结。
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应用,团队已跨越最艰难一步,后续迭代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他们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和IP可授权给合作企业。
非易失性存储器每年市场规模高达600亿美元,其中闪存占主导。对于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芯片的产业价值,不少投资公司表示看好。
存储器产业界代表认为,团队研发的二维器件具有天然的访问速度优势,可突破闪存本身速度、功耗、集成度的平衡,未来或可在3D应用层面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