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同比激增23%,中国大陆稳居全球最大市场
2025年09月26日 14:27 发布者:eechina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与日本半导体设备协会(SEAJ)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支出总额达330.7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3%,环比增长3%。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季度纪录,更凸显出全球半导体产业在人工智能(AI)、高性能计算(HPC)及先进存储需求驱动下的强劲复苏态势。全球市场:亚洲领涨,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成核心引擎
SEMI分析指出,本季度设备支出增长主要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先进逻辑制程(如3nm/2nm)的持续扩产,二是高带宽存储器(HBM)相关DRAM应用的爆发式需求,三是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产能建设加速。其中,中国台湾以87.7亿美元的支出跃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125%,台积电作为主要推动者,其2025年上半年资本支出较去年同期激增62%,重点布局CoWoS等先进封装产能。韩国则以59.1亿美元位列第三,三星、SK海力士对HBM3/HBM3E的投入带动设备需求攀升。
相比之下,北美市场表现分化。尽管2024年第四季度曾以49.8亿美元支出领跑全球,但2025年受英特尔俄亥俄州晶圆厂竣工延期(从2025年推迟至2031年)、美光纽约工厂动工推迟(从2024年6月推迟至2025年底)等影响,第二季度支出降至27.6亿美元,环比下降41%。欧洲市场同样承压,支出同比下滑23%至7.2亿美元。
中国大陆:份额首破三分之一,国产替代加速
中国大陆以113.6亿美元的支出规模连续两个季度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4.4%,较2024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三分之一。尽管环比小幅下滑2%,但环比增长11%,显示出本土产业链的韧性。SEM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jit Manocha特别强调:“中国大陆市场贡献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逾6成的收入,其需求强度与自给率提升形成双重驱动。”
本土设备商的业绩表现印证了这一趋势。华海清科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0.28%,归母净利润增长16.82%,在CMP(化学机械抛光)设备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华峰测控营收同比激增40.99%,净利润增长74.04%,其EXCEED-9000系列探针台在AI服务器芯片测试中占据主导地位;长川科技营收同比增长41.80%,净利润增长98.73%,通过聚焦SoC测试机等高端产品实现技术突破。
技术赛道:先进封装与量检测设备成新增长极
随着AI芯片对算力与能效比的极致追求,先进封装技术(如CoWoS、3D SoIC)成为行业焦点。Yole Group预测,2030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将突破794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9.5%。这一趋势直接带动了前道工艺设备(如TSV刻蚀、电镀、混合键合)的需求,盛美上海、拓荆科技等企业通过“跨赛道”布局抢占市场。例如,拓荆科技推出的三维集成键合设备已进入量产阶段,北方华创则提供HBM制造全流程设备解决方案。
量检测设备领域虽仍处于研发投入期,但技术突破已现端倪。中科飞测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1.39%,尽管净利润亏损1835万元,但较2024年同期大幅收窄73%;精测电子通过扩充研发团队,在晶圆缺陷检测领域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业内专家指出,量检测设备直接决定芯片良率,随着28nm以下制程的扩产,其市场空间有望在2026年后加速释放。
未来展望:资本支出分化,技术主权竞争加剧
SEMI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将达1600亿美元,同比增长3%,但区域与企业间分化加剧。台积电预计全年资本支出在380亿至420亿美元之间,2026年或增至450亿美元;而英特尔则计划削减2026年资本支出至180亿美元以下。地缘政治因素进一步复杂化竞争格局,美国《芯片法案》资金分配争议、欧盟《芯片法案》落地缓慢,与中国大陆“自主可控”战略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构中,中国大陆企业正通过“成熟制程巩固+先进制程突破”的双轨策略,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北方华创跻身全球设备商前十、中微公司刻蚀设备进入5nm产线、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验证进展,均标志着本土产业链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