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携手Corintis突破芯片冷却瓶颈 微流体技术实现GPU温降65%

2025年09月26日 09:55    发布者:eechina
近日,微软与瑞士新创公司Corintis联合宣布,成功研发出名为“微流体”(Microfluidics)的革命性芯片冷却技术。该技术通过在GPU硅片背面蚀刻出微米级流体通道,使冷却液直接接触芯片核心发热区域,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其可将GPU最高温升降低65%,冷却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约3倍。这一突破有望彻底改变数据中心散热模式,为AI算力爆发提供关键支撑。

仿生叶脉设计:冷却液精准直击“热点”

微流体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冷却系统嵌入芯片内部。微软研发团队在硅片背面蚀刻出宽度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微小沟槽,形成类似叶脉的分支结构。冷却液通过这些通道直接流经GPU的晶体管阵列,避免了传统冷板技术中多层材料隔离导致的热阻问题。

“传统冷板与芯片之间隔着数层导热材料,就像给发热的炉子裹了三层棉被。”微软云运营与创新部首席技术官朱迪·普里斯特比喻道,“而微流体技术让冷却液直接触摸热源,热传导路径缩短90%以上。”

为优化流体路径,微软联合Corintis引入AI算法,模拟自然界叶脉生长规律设计通道走向。实验数据显示,这种仿生结构使冷却液流动效率提升40%,在处理高负载AI任务时,GPU表面温度较传统方案降低15-20℃。

四轮迭代攻克工程难题:强度与流道的平衡术

将液体引入芯片内部面临两大挑战:硅基材料的承压能力与微通道的防堵设计。微软团队历时一年完成四轮技术迭代,最终确定“浅槽宽距”方案——通道深度控制在50微米以内,既保证冷却液循环顺畅,又避免过度蚀刻导致硅片破裂。

“我们曾在第三轮迭代中尝试加深通道以提升流量,结果导致20%的测试芯片出现裂纹。”项目负责人透露,“最终通过调整蚀刻工艺参数,在通道深度与芯片强度间找到临界平衡点。”

为解决长期运行中的防漏液问题,研发团队采用氮化镓(GaN)基板与铜密封技术,使芯片在承受10MPa液体压力时仍保持结构稳定。该方案已通过军用级可靠性测试,可满足数据中心7×24小时连续运行需求。

实验室到数据中心的跨越:Teams会议实测验证

微软在Azure数据中心部署了搭载微流体技术的测试服务器,模拟1000人同时参与的Teams会议场景。结果显示,系统在高密度计算负载下持续稳定运行,无任何过热降频现象,液体循环系统功耗仅占总功耗的3%,较传统液冷方案降低60%。

“当传统风冷系统因过热频繁触发保护机制时,微流体技术让GPU始终保持峰值性能。”参与测试的工程师表示,“在模拟GPT-6级大模型训练场景中,芯片寿命预测值从3年延长至5年以上。”

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NVIDIA GB200/GB300 NVL72系统单柜功耗突破130kW,传统气冷技术已触及物理极限。微软微流体技术的出现,为数据中心高密度部署开辟了新路径——相同空间内可部署3倍数量的AI服务器,PUE(能源使用效率)值有望降至1.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