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测试国产DUV光刻机
2025年09月18日 09:51 发布者:eechina
据多方消息证实,中国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正对上海初创企业宇量昇研发的深紫外(DUV)光刻机进行测试。这款设备采用与荷兰ASML类似的浸没式光刻技术,标志着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技术突破:浸没式光刻技术直逼国际水平
此次测试的DUV光刻机以193纳米波长的深紫外光为光源,通过在镜头与光刻胶间填充超纯水形成浸没层,显著提升数值孔径与分辨率。这一技术路径与ASML的TWINSCAN系列设备高度相似,使其在理论上具备支持7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制造的潜力。据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国际正利用该设备基于28纳米基础制程,通过多重曝光工艺生产7纳米芯片,并尝试向5纳米制程极限推进,尽管当前良率仍低于行业标杆水平,但已验证国产设备在先进制程中的可行性。
国产化进程:核心部件自主化率持续提升
作为国产光刻技术的“挑战者”,宇量昇成立于2022年,注册资本达10亿元,专注于光刻机曝光系统的自主研发。尽管其设备中仍有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但公司正加速推进全链条国产化替代。例如,双工件台、光源系统等核心模块已实现自主生产,而高精度光学镜片、真空机械手等“卡脖子”部件的国产化率正在稳步提升。业内人士指出,若该设备通过中芯国际的严苛验证,将直接带动国内半导体材料、精密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设备-材料-工艺”的闭环生态。
行业影响:重塑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
DUV光刻机虽非最尖端的EUV设备,但仍是当前7纳米及以上制程芯片的主力生产工具,覆盖车用芯片、物联网设备及AI处理器等关键领域。SEMI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113.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4.4%,稳居首位。然而,高端光刻机长期被ASML垄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形成制约。中芯国际此次测试若成功,不仅将填补国内在先进DUV设备领域的空白,更可能通过“技术迭代+成本优势”组合拳,改变全球芯片制造设备的市场分配格局。
挑战与展望: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试验初期结果令人鼓舞,但业内专家提醒,光刻机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量产仍需跨越多重门槛。例如,设备稳定性、长期运行良率、与现有产线的兼容性等问题均需通过大量工艺调试解决。此外,EUV光刻机所需的极紫外光源、原子级精度反射镜等核心技术仍待突破,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替代。不过,中芯国际与宇量昇的合作模式已为行业树立标杆——通过“制造端需求牵引+设备端技术攻关”的协同创新,中国半导体产业正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