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容易修车难,新能源汽车维修遇困境

2025年05月20日 16:07    发布者:Mai-迈
在2025年的汽车维修领域,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正在浮现:维修新能源汽车似乎成了一项“高危职业”。这一说法在维修圈内流传甚广,背后隐藏着新能源汽车在维修方面面临的种种困境,包括维修权限不明确、维修难度大等问题。去年,上海两位修车师傅被蔚来汽车起诉并获刑,罪因是解锁了新能源车电池包;今年2月到4月,北京一家个体汽修店也陆续被赛力斯、比亚迪和小鹏汽车告上法庭。

车企以保护数据之名,设置电池包和软件数据等不可碰、不可改的规则,并通过与质保权益相关的用户协议条款限制车主维修选择权,导致用户必须在车企授权经销店进行费用更高的维修保养。新能源车车主的疑问是:自己花钱买的车,却连选择去哪里修车的权利都没有。
当前,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被车企高度把控的现象引发争议。一方面,车企以数据安全和质保条款为由限制第三方维修渠道;另一方面,行业标准滞后与盈利压力共同加剧了售后市场的封闭性。部分车企甚至通过强制使用原厂配件、扩大“官方维修”范围等方式强化垄断,导致“零整比”居高不下,维修成本远超用户预期。
总体而言,这一“软肋”的形成,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技术门槛使独立维修难以介入;也有主观原因——激烈价格战下,车企依赖售后环节弥补新车销售亏损。结果便是消费者选择权受限,授权网点“只换不修”成常态,与“降低用车成本”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如何平衡安全监管与市场开放,已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整车企业高度控制售后市场,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至现阶段的必然。在行业“内卷”的背景下,新能源车比燃油车的盈利能力差,当售前利润变少,就从售后入手,尽量把客单价和维修保养价格都提上去。但新能源车企常常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须知安全、便宜、便利正是车主的基本诉求。只有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可维修性、出台公开的维修标准、放开授权范围,并开拓二手车残值管理,真正降低用车成本和便利性,才能促进消费,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闭环和良性循环。这也是汽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底层逻辑。(cr: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