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专家甘利明:美国难以在半导体生产上自给自足,封杀中国产业链不现实

2025年03月18日 14:27    发布者:eechina
3月18日,在台北玉山论坛上,日本前经济产业大臣、半导体政策专家甘利明(Akira Amari)直言,美国试图在半导体生产方面实现自给自足几乎“不可能”,其核心短板在于供应链高度依赖国际协作,尤其是在关键材料、设备及人才层面。

甘利明指出,尽管美国可以通过本土晶圆厂投资(如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满足部分产能需求,但要构建完整的半导体供应链,必须依赖全球资源的协同。例如,半导体生产所需的高端光刻胶、电子级多晶硅等核心材料主要由日本企业垄断;而荷兰ASML的极紫外(EUV)光刻机是制造先进芯片的必备设备,美国本土缺乏此类尖端装备的自主供应能力。

此外,半导体设计所需的EDA工具、IP核等关键技术虽然仍由美国企业主导,但制造环节的全球化分工已形成难以割裂的生态。以台积电为例,尽管承诺在美国追加投资1000亿美元,但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初期1300名技术人员中约90%来自台湾地区,凸显了美国在人才层面的高度依赖。

甘利明强调,半导体产业对人才的高度依赖是美国难以突破的瓶颈。他警告称,若美国强制要求使用本土劳动力,可能因文化差异和劳工权益问题导致生产效率下降,重蹈欧洲半导体产业的覆辙。

在国际协作与单边主义的博弈中,甘利明呼吁日本、中国、荷兰、韩国等半导体产业重镇应加强合作,共同加强国内供应链,而不是将所有资源集中在美国,导致过度依赖美国市场。他认为,美国试图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全球企业投资的做法,本质上是将风险转移至合作伙伴,可能加剧供应链碎片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脆弱性在疫情期间已暴露无遗。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中,日本、荷兰、美国企业合计占比超80%,但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

甘利明的观点折射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逻辑:全球化分工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任何试图割裂供应链的行为都将付出高昂代价。美国若想真正提升半导体供应链韧性,需摒弃单边主义思维,回归国际合作框架。否则,其“自给自足”的愿景或将沦为空中楼阁,而全球半导体产业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