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大学新研究:MRAM设备低能耗数据写入新技术

2025年01月14日 09:22    发布者:eechina
近日,大阪大学研究人员在《先进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磁阻RAM(MRAM)设备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MRAM设备、具有低能耗数据写入的新技术。

在当前的主流存储器技术领域中,传统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虽然读写速度快,但功耗较大、存储容量低、成本偏高,并且在断电情况下无法保存数据,这使得其使用场景受限;而NAND Flash存储器的读写速度较低,其存储密度明显受到工艺制程的限制。随着科技发展,为了突破DRAM、NAND Flash等传统存储器技术的局限,存储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型存储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磁阻RAM(MRAM)便是众多新型存储技术中的一种具有潜力的类型。与传统RAM相比,MRAM具备多种优势,像非挥发性(能够保存数据而不需要持续供电)、高速运行、存储容量具备增长潜力以及耐用性有所增强等。然而,MRAM设备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其中降低数据写入过程中的能耗尤为关键。

大阪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这项新技术为解决MRAM设备写入能耗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目前,现有的MRAM器件大多需要电流来切换磁隧道结的磁化矢量,这一过程类似于DRAM器件中切换电容器电荷状态的操作。但在数据写入过程中,由于需要较大的电流来切换磁化矢量,这必然会产生焦耳热,从而消耗大量能量。而大阪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开发了一种用于控制MRAM器件电场的新元件。

这种新元件的关键技术是一种多铁异质结构,该结构的磁化矢量能够通过电场进行切换。其中,异质结构对电场的响应可通过逆磁电(CME)耦合系数来衡量,数值越大意味着磁化响应越强。研究人员之前的研究中,曾报道过一种多铁异质结构,其CME耦合系数超过10⁻⁵s/m。不过,这种结构中的铁磁层(Co₂FeSi)部分存在结构波动,这一波动使得实现所需的磁各向异性变得困难,进而阻碍了可靠的电场操作。


界面多铁性结构示意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了新技术,在铁磁层和压电层之间插入一层超薄的钒层。通过插入这一钒层,能够实现清晰的界面,可有效地控制Co₂FeSi层中的磁各向异性。此外,这种改进后的结构,其CME效应所达到的值大于不包含钒层的类似设备所达到的值。而且研究人员还证明,借助改变电场的扫描操作,能够在零电场的情况下可靠地实现两种不同的磁状态,即在零电场下有意实现非易失性二元状态。


铁磁 Co2FeSi 层/原子层/压电层界面的原子图像。左侧的结构使用 Fe 原子层,而右侧显示的 V 层清晰可见,促进了上方铁磁Co2FeSi层的晶体取向。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通过精确控制多铁异质结构,能够满足构建实用的磁电(ME) - MRAM设备的两个关键要求,也就是具备零电场的非易失性二元状态和较大的CME效应。如果这种基于电场写入方案的MRAM设备能够成功实现商业化生产,将有可能为传统RAM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这对于推动存储器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新型存储市场主要侧重于低延迟存储与持久内存方面,虽然在性能等方面展现出潜力,但还不足以替代DRAM和NAND闪存占据的主流市场地位。不过,随着5G时代的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应用市场不断拓展并对存储器提出多样化需求,同时传统存储器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新型存储器在未来的市场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