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跑边想

2011年07月14日 11:53    发布者:yulzhu
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不少的声音,也开了眼界,触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 人还是要有mind的

一位老先生,67岁,从做磁带开始,从Liion battety发明开始,20年投入这项生产的事业,目前退休作为咨询顾问。当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能把人触动的。

2. 电池in China

据说各地大大小小的电池厂已经超过千家了,真是吓人啊。听老先生讲,电池是个电化学的东西,比起半导体和光伏产业,有着更大的难度。设备、管理、材料、方法和执着,这些都会最终影响到结果,想要光投钱靠设备砸出好产品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不过没有好的装备,靠人工的方式,大概3C和手机电池可以,但是未来的车用电池是肯定不行的。

车载电池这个东西,大概是如今最为火热的话题了。有句话我倒是第一次听到,也就是说ZF的鼓励和支持,其实可能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北美大量研究经费投入于材料,不是自己的钱不心疼,可能并不能得出很好的结果;中国的大量投资,是否用对地方而不是用崭新的“洋枪洋炮”忽悠领导和股民,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3. 边跑边想还是停下来想

老先生提到中国这里最让他感叹的就是边跑边想,敢想敢做。日本这边最让他存在意义的也正是太喜欢遇到问题,停下来想,风险是搁置了,时间也停顿了。我们大概也能看得出来,但凡日本企业完全垄断的东西,10年20年没有大的变革;美国的创新和概念,往往让产品有着波浪性的推进,中国这边则是超快速的跟进。而对于车用锂电池的投资和发展,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去考虑问题?

普遍而言,真正了解这个的工艺和研发工程师们(做过电池的,我算是门外远远旁观的)大概都能够体会这些问题:靠人工这条路是肯定不行的,电池难在前段浆料、涂布的极片制造工艺,这完全靠装备的表现;靠设备供应商也是不行的,由于材料(我终于发现磷酸铁锂的材料也有很大很大的不同,也有很多种的……)的不同,设备提供商只能给出一些建议,整个在不同的材料体系下,想要做出好的极片,做出好的电池,完全是靠工艺工程师和工人们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不停的调教机器和工艺,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匆匆忙忙上去,想要一劳永逸,这是肯定不可能的。须知,本身锂电池生产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力,中国的车用电池在国内材料、设备都不给力的情况下,如何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事情。

4. 格局

有个问题一直在被大家讨论,是电池厂将来做电动车,还是传统车企做上游的电池,整合产业链?抑或是汽车厂商与电池厂商结成稳定的联盟,一对一成立合资工厂?电池厂做车,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在电池上加个车壳子的想法,将会被各种安全性法规无情的鄙视,也是无视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为,看来这是第一个被否决的;汽车厂去收购电池厂,我们只能看到各个大的汽车OEM成立各种电池检测和工程团队,去研究电池,但是想要去做电芯,这又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第三种情况,我们大概能在中外的OEM和电池厂之间看到一些关系,特别以欧日为主,刚看到消息说VW的新电动车与BOSCH签订了采购电池的协议,加上日本原有的日本的联盟情况。老先生倒是提出了一个观点,任何汽车必须采购2~3方的电池以比对和研究,一旦绑死在一棵树上,那就over了,我个人觉得也非常有道理。不同体系,不同厂家,锂电池的发展还在日日更新,没有哪家出来笑傲群雄,一旦真有某家一家独大了,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停滞了。

5. 工艺和生产

真的开始觉得,工艺和生产其实是有着很多很多的学问的,可能做研发(算起来,在中国真正的研发屈指可数)的工程师们,把生产的事情和工艺质量的问题过于轻视了,在各种各样的产品中Design For Manufacture是需要融入设计中去的,不能仅仅想着完成一点功能就沾沾自喜。求多求全,往往到最后啥都弄个一知半解,尤其是像我这种求知欲过于旺盛,又没个定性的人需要深刻的反省的,向老先生学习专一和执着的精神。以后要收缩战线,专心弄好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