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再曝财务造假丑闻 日本百年企业13年间发生了什么?

2016年11月21日 10:52    发布者:eechina
作者:经济观察报 刘创 洪宇涵

  作为一家以管理严谨、规范而闻名的日本百年企业,东芝公司近年来却深陷财务造假的丑闻,造假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以及金额巨大。11月11日,东芝发布了又一则关于财务造假的声明。从去年的造假丑闻开始,这已经是其至今的第三起财务造假事件。

  东芝中国发给经济观察报的一份总部的声明称,子公司东芝EI控制系统公司营业部的涉事员工自2003年起开始伪造订货单和验收单等票据,虚报超过实际合同金额的销售收入,到2016年9月底,累计虚报销售收入5.2亿日元 (约合人民币3320万元)。

  东芝正处于业务重组转型期,此次财务造假事件再次对东芝的品牌造成了打击。目前,东芝正在逐渐剥离电视、白色家电等业务,转向专注于能源、半导体和基础设施三大领域。

  去年,东芝爆发了时间跨度长达7年、三任社长参与、造假金额达19亿美元的重大财务造假丑闻。东芝从2008年到2014年底,虚报了2248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今年3月,东芝又发现了涉及通讯业务的财务造假问题,虚增利润58亿日元(约5100万美元)。

  东芝财务造假背后既是东芝经营业绩的下降和高管层对业绩数字的一味追求,更蕴藏了下属不敢违背上司意志的公司氛围等平常不容易察觉,却影响深远的潜在因素。

  丑闻爆发后,东芝希望通过高层换血、业务重组和上任新社长来翻开东芝全新的篇章,此时的东芝,面临的是刷新过去、重塑未来的双重压力。

  业绩压力下的七年造假

  据东芝2008财年报告,当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市场对东芝自动化应用和半导体产品的需求降低,东芝的业绩发生了急剧下滑。也正是这一年,东芝开始了财务造假。

  当时的东芝社长是2005年上任的西田厚聪。据东芝2005财年报告,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西田厚聪便交出了十分漂亮的成绩:营业收入增长9%,净利润增长70%。

  其上任后的前三个财年,公司业绩保持增长。在第三财年(2007财年),东芝的业绩达到了近十年来最好的成绩,实现营业收入7兆2千亿日元,净利润1.27千亿日元(据去年9月修正后财报数据)。

  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的来临,打破了增长势头。当年,日本的电子公司几乎全军覆没,大量国际化的日本电子企业如索尼、松下和夏普等纷纷出现亏损。西田厚聪上任后第四财年,东芝的利润已经走向下降,并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财年出现业绩亏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田厚聪开始进行财务造假。据对东芝财务造假进行调查的第三方委员会报告,2008年7月的季度报告会及8月的社长每月例会中,针对PC的2008年上期年的营业利润预测,西天厚聪以“Challenge”(挑战)为名,要求另加50亿日元,并通过会计处理手段增加表面上的利润。

  2009年5月,即东芝2008财年报告发布后不久,西田厚聪便将社长之职转交给了技术出身的佐佐木,而当时佐佐木是临危受命,最大的任务便是将东芝扭亏为盈,修复东芝的资产负债,并提出了2012年全球销售额达到8兆日元的目标。

  佐佐木是技术人员出身,在东芝有着数十年的电力业务方面经验。上任后,东芝的财务逐渐得到改善,并在2010年实现了盈利。财报称,东芝业绩逐渐恢复是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和采购成本,以及各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恢复实现的。

  不过,第三方委员会调查报告显示,佐佐木并没有中止前任社长西田厚聪财务造假的不当行为。在2009年至2013年佐佐木担任社长期间,正是东芝财务造假金额最大的几年,其中在2011年、2012年虚报的税前利润分别达到312亿日元、858亿日元。

  2013年5月佐佐木卸任,副社长田中久雄接任。当时,东芝的生活方式业务已经只有百万余日元的营业利润,重振家电业务成为田中久雄的重任。然而,中韩家电企业更精确的成本控制和创新的营销手段,日元升值导致出口优势下降等因素,使得日本电子企业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上个财年东芝生活方式业务(含电视、PC与白色家电等业务,下同)亏损1.3千亿日元。今年3月,东芝将其旗下家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TLSC)80.1%的股份转让给了美的集团。

  田中久雄任期内,并未能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样重振家电、PC业务,而田中久雄在业绩压力下,做出了与前两任社长同样的选择:财务造假。据第三方委员会调查,在田中久雄涉及的多个订单中,均没有批准本应工程损失准备金,或只批准部分金额,以此推迟计入损失。

  直到2015年,长达7年之久的造假在东芝内部人员的举报下东窗事发,7月,前前任社长西田厚聪(时任顾问),前任社长佐佐木则夫(时任副会长),田中久雄(时任社长)集体辞职。

  当期利润主义至上

  2015年对东芝财务造假进行调查的第三方委员会认为,东芝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财务造假,存在包括当期利润至上主义及目标必达的压力、无法违抗上司要求的企业氛围、经营高层干预在内的有组织性的干预等诸多因素。

  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任国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东芝公司近年来多次被曝出财务造假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在掩饰业务层面的萎靡。

  根据第三方委员会调查,为了改善业绩,在社长每月例会等会议中,社长对各事业部负责人提出称为“Challenge”(挑战)的收益改善目标,并强烈要求各事业部负责人达成目标,各事业部门负责人承受着必达目标的巨大压力。

  而社长所提出的“Challenge”,大多都不是基于长期利润目标等情况设定的,只是站在将当期或当季度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当期利润至上主义)设定的目标值。

  在这样的经营方针下,各事业部门为了达成“Challenge”,无法根据当期末的经营成绩进行会计处理,便只好通过预先计入实际上属于下一期的利润,或将当期的损失和费用的推迟到下一期以后等违规的会计处理方式,以此增加表面上的当期的利润。

  结果导致违规处理的情况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由于某一期的利润而被预先计入,或损失和费用延迟计入,导致下一期之后的利润计入变得更加严峻,又不得不故技重施进行再一次操作。

  同时,东芝存在无法违抗上司要求的企业氛围。在经营高层设定“Challenge”之后,接到经营高层要求的各事业部负责人、下属员工们,为了按照上司要求完成目标,只好持续地采用了不适当的会计处理。

  任国强表示,为了平稳度过任期,高层或会选择将下一年的利润计入当年的财报中,而逐年累计的漏洞难以弥补,便可能选择财务造假。

  甚至在部分财务造假的具体案件中,还存在公司内部事业部门高层的负责人“亲自、积极”指示实施不适当会计处理的情形。“事实上,这种基于公司内部事业部门经营高层的干预,而有组织地被实施或持续实施的不适当会计处理,公司内部事业部门自己是不会对其进行纠正的。”第三方委员会调查认为。

  虽然造假不断,但仍难掩饰其业绩持续萎靡的厄运。2015财年,东芝营收5兆7千亿日元,营业利润亏损7087亿日元。

  转型求生

  在业绩亏损压力和财务造假丑闻压力下,东芝试图通过战略转型、重组业务的方式来遏制其业绩下滑的势头。

  东芝在今年5月发布的年报中表示,接下来将会专注于在芯片、核能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业务。去年丑闻至今,东芝已经相继宣布出售医疗事业、半导体影像感测部门,以及生活电器部门大部分的股份。

  去年底,东芝已减持与中国家电巨头TCL集团合资的液晶电视销售公司的股份,持股比例从51%降至30%,不再列入合并财务报表。今年3月,东芝将旗下白色家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TLSC)80.1%的股份转让给了美的集团。

  曾经东芝引以为豪的PC业务,前景也不明朗。今年上半年,东芝、富士通以及索尼变卖的VAIO公司,协商合并三家企业的个人电脑业务以寻求业务重组,但因分歧过大而谈判失败。

  偏在业绩不佳时期,东芝笔记本电池碰上电池质量问题。今年11月10日,东芝发布声明,由于东芝部分笔记本电池存在过热和燃烧隐患问题,宣布召回被组装使用在销售日期从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的特定东芝笔记本电脑上的松下电池。此时正值三星手机电池爆炸事件在风口浪尖时期。

  东芝的业务变动,是不断剥离to C并走向to B业务的步伐。据东芝11月11日发布的Q2财报(2016年4月到9月),其最大的三项营业来源分别为存储和电子仪器,能源系统业务和社会基础社会业务,三者合计占据总营收的八成。

  对比东芝2015财年报告,能源和社会基础设施业务曾合计标明,此次已经各自独立标明;而曾经独立标明的生活方式产品业务 (家电业务),则在Q2财报中消失。

  任国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东芝目前在to C领域已经完全落后,大规模的剥离to C领域的业务表现了东芝壮士断腕的决心,东芝在新的主营领域则有一定技术储备,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技术储备转换为商业营收。

  去年10月,包括东芝前任社长田中久雄在内的8名董事因财务造假丑闻辞职,随后东芝董事会迎来了新一批的董事成员,其中有7名为外部董事,超过了11名董事的半数。今年6月,东芝新一任社长由曾负责东芝医疗器械业务的纲川智担任。据第三方委员会调查,去年财务造假风波中,医疗器械部门并未涉及。

  或许东芝高管层寄希望于未涉及财务造假的纲川智替东芝求得新生。但面临新的高管层与东芝重大的业务调整,纲川智肩上的担子,恐怕比前几任社长要更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