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那些从北大清华出家的和尚们(合集)

2011年03月25日 21:47    发布者:f.luo
最早接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和尚是河北的释明海法师,哲学学士。后来又认识了他的师弟,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明影法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得知“文革”之后,前前后后约有5位以上的北大校友出家为僧。     
   
        上周末与家人去北京西北的凤凰岭爬山,在刚刚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的龙泉寺,验证了一个新的情况:最近两年,大约有七八位清华大学的博士或博士后出家,龙泉寺是他们的重要道场。用一位法师的话说,清华后来居上,出家人数一举超过了北大。
   

         晨钟暮鼓、梵呗僧袍、念佛、坐禅,这样的修行生活显庆法师已经过了一年有余。在成为法师之前,他的名字叫邓文庆,拥有令  人羡慕的北京大学硕士头衔。但是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出家。     
   
      法庆的出家过程简洁而迅速,事先并未告知父母,也没有告诉其他亲友。“毕业之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有说在某个中学教书的,也有传说他出家了,但是也不确信,直到看到报道才知道。”一名哲学系的同学说。     
   
      法庆的事之所以被报道出来,是因为北京大学“耕读社”和“国学社”的80名学生来到凤凰岭龙泉寺体验生活,他给同学们讲课,被认了出来——当年的邓文庆,曾是“耕读社”的首任社长。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些“天之骄子”们选择出家,大多不是因为感情困惑、生理疾病等原因,而多是先接触了佛教理论并为之吸引后作出的一种人生选择。     
   
      现在广东四会六祖禅寺的登觉法师,出家前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硕士生。他回忆说,自己学社会学就是想帮助别人解决心理烦恼,但是总觉得学到的理论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后来接触了佛教,觉得这是解除心理烦恼的好办法。于是他放弃了学位,迅速出家了。
   
   
   
         在家,还是出家     
   
      选择出家修行这样一种人生的,当然并不止于年轻的学生。明影法师就是工作多年之后才接触佛教的。1989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他,曾经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先在北京市海淀区,后在深圳市。     
   
      虽然工作优越,但是理科出身的他总爱对许多问题探究本来,越探究却越困惑。后来遇到了净慧法师,他觉得“终于找到归宿了”,于是在2001年成为他的校友明海的师弟。     
   
      曾经看过早期《今日说法》的观众,或许会记得经常在节目中担任嘉宾的两位气质优雅的女法学家,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范愉,一位是北京大学的王小能。而后者,已经于2003年出家,法名衍能,现在五台山隐修。     
   
      现在的衍能法师,仍然不愿意接触任何媒体,她表示只有在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敢和别人讨论在家出家的话题。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她出家前已经评上教授职称,工作顺利,经济宽裕,身体健康,也有美满的家庭。     
   
      曾任北京大学素食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哲学系毕业生王文利对记者介绍,王小能老师出家前一直是研究会的指导教师,所以接触较多。她学佛多年,同事学生都知道。“她早就戒了荤酒,自称在家是‘一锅两制’。她很早就计划要出家,但是她师父,香港的一位高僧,劝她等孩子大一点再出家。所以她出家是早晚的事,家人也都早有预期。”王文利对记者说。  同样在五台山,还隐居着一位曾经非常有名的出家人——曾被誉为“第一神童”的宁铂。现在他在佛教界已小有名气,但却不再愿意谈起与“宁铂”相关的往事。
   

          资料
      龙泉寺有多位北大清华高材生
      两棵600多岁的巨柏散发着苍凉的神秘气息,一左一右守护着千年古刹的山门――从北京西山凤凰岭自然风景区驱车行驶一刻钟后,龙泉寺到了,传闻武汉伢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要来此出家。
      据居士和义工们介绍,龙泉寺内隐居的“真龙”不少:既有北大的也有清华的研究生。目前寺内排队等候剃度的净人众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专门来这里寻找优秀人才。其中有位北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寺里当了3年多义工,一手建起“龙泉之声”网站,去年正式剃度。还有一位名校高材生,离婚后把百万家产留给了妻儿,孑然一身来此剃度。
      此前媒体报道过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邓文庆,毕业后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2006年来到龙泉寺。他父母先规劝他还俗,后也成为龙泉寺居士,跟在儿子身边。不过显庆法师现已离开龙泉寺,在另一家寺院挑大梁。他的师兄、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是北大哲学系八七级学生,他于毕业的次年――1992年在柏林禅寺从净慧老法师剃度出家,现在已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
      与许多人想象不同,这些“天之骄子”们选择出家,大多不是因为感情困惑、生活所迫等原因,而多是一种人生选择。龙泉寺的僧人告诉记者:“我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为社会服务。”
      据《长江日报》
      人物
      北大耕读社――“三任社长都出家”
      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柳智宇曾经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国深造,并且得到一笔全额奖学金;另一个是到位于凤凰岭一带的千年古刹龙泉寺,遁入空门修习佛法。今年6月,这位从中学起就被称为“才子”、“大牛”的北大毕业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选择了后者。
      在北大就读期间,柳智宇曾经参加过学校里的两个社团,一个是禅学社,另一个是耕读社。2008年起,柳智宇连续两年任北大耕读社社长,不再参与任何禅学社活动,已然淡出禅学社。
      对于北大耕读社的社员们来说,柳智宇的选择其实并不出人意料。一位不愿具名的耕读社前社员对本报记者透露:“如果算上柳智宇,我们这个社团,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了。”据他介绍,第一位出家的社长就是耕读社的创办人,原北大哲学系硕士邓文庆。
      “这件事情涉及别人的个人隐私,对他的选择我也不好表态,但是我们很多社员对此并不认可。”这位前社员说。
   
   
   
       为什么有这么多高知出家?不是说科学知识越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越强,人们的宗教性就越弱吗?北大清华的学子们出了什么问题?   
   
   
        实际上,类似的疑问在90多年前的美国就出现过,并有过非常专业的研究。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刘巴(James Leuba)以《美国科学家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为据,随机抽样,询问科学家是否同意:“我相信一个对他祈祷可以期待得到回答的上帝。”刘巴想证明科学家是非宗教的,但令他吃惊的是,有41.8%的人选择了“是”。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比例。   
   
   
        1996年,埃德华"拉森(Edward J. Larson)和拉瑞"威赞(Larry Witham)复制了刘巴的研究,发现39.3%的科学家选择了“是”。他们的结论是:82年以后,科学家对上帝的信仰并没有衰落。   
   
   
        与北大清华毕业生出家为僧联系起来,笔者想说的是:知识多少或许与宗教信仰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知识多了,人的宗教性会降低。从上述中美两国的经验看,这样的想象也许还值得探讨。在宗教社会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学派,认为人们的宗教需求基本是稳定的,不会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改变。在宗教产品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会以家族、国家、事业等宗教替代品来满足自己的宗教需求,但需求本身并没有大的改变。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最近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或许很有启发。   
   
   
        有没有理论解释在出家方面为什么清华的学子后来居上呢?也已经有成熟的研究成果供我们参考。1969年,卡内基委员会对60,028名美国学者作问卷调查,发现科学家的信仰比例与其学科的科学化程度成正比。越是科学性强的学科,其科学家的信教比例也越高;反之则低。60%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自称“宗教人”,排行第一;其次是物理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55%。倒数前3位则是人类学家(29%)、心理学家(33%)和社会学家(49%)。研究者的结论是“最不宗教的人在最少科学性的学科中”,这些人之所以倾向于非宗教,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学科不太够格成为发达的科学!     
   
   
        以此推断,似乎未来北大出身的和尚,要从数量上超过清华也难。
   

    附: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
        □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中科大前校长,科学院院士朱清时   
   
        □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经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这是一部很重要的作。
                                                                     ——卡尔·马克思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梁启超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佐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孙中山   
   
   
        □佛法的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陈独秀   
   
   
        □释迦牟尼其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鲁迅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   
   
   
   
   
    □我本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教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沈家祯   
   
   
   
        □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启超  
   
        □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尼采  
   
        □释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印度总统拉哈克斯坦  
   
        □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     
                                ——瞿秋白

网友评论

sherwin 2011年03月25日
小罗出啥事了?  :o  :o
f.luo 2011年03月25日
木有,看到这篇文章就转过来了。
riverpeak 2011年03月25日
看来出家还要看学历的
dddg 2011年03月26日
:lol
dddg 2011年03月28日
回法螺的帖子。。。配合一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76145010183wn.html?tj=1

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1986年,王青松在北大未名湖畔。校徽是绝红色研究生校徽。
    王青松是我本科同学,还是我们班团书记(北大国政系79级)。北大国政系79级学士、北大法律系83级硕士、北大哲学系89级汤一介博士第一名未读。在北大37楼432一年半,一直住我下铺。


1979年,昌平,北大200号,虎峪沟种树,左起:张勤书、王青松、唐师曾,背水上山浇树。

         37楼432-434一脉相通是个大套问,乌压压12条汉子几乎都刚离开高中不久,啸聚山林与兄姐们分庭抗礼,自称“西部财团”。为安定团结,系里调了一位二十五六岁的老大哥住到我的下铺,加强党的领导。

    这老兄就是王青松,来自河南信阳,少年在少林寺学过武,原是地委机要干部,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他时不时地与民同乐,和我们比赛俯卧撑,可总是不得要领有些隔阂。他十分用功,每天后半夜方肯归宿,洗脸烫脚悠然而睡。


白线左指为我,右指为王青松。

    当时沈仁道老师还未调到北京市当政协主席,还在北大国政系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他课上说“选举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赶巧这时团支部改选,我们半开玩笑地行使了一把民主,不想真把老王选下去了。事后我们都挺后悔,觉得玩笑有些过火。(以上见世界知识出版社《我钻进了金字塔》P280)以后知道王青松能中医看病、推算未来,都十分敬畏。

    1990年12月,我要去巴格达卧底,等待海湾战争爆发。行前,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刘忆分请王青松给我算算命,王青松当时在北大清华很著名。老王看看半天,说:“车祸不断,但无大碍。”果然灵验。(以上见知识出版社《我从战场归来》1994年,P186)  


1990年以前,小嫂子张老师是北大英语系教师。


    1989年,王青松与其妻英语系教员张老师,双双辞去北大教职,一起进山,退隐山林,和泥筑屋。开荒蓄水,植草种树,耕牧读书,连生儿子都是自己接生的。全家风生土长,与大自然为友。无电、无电视、无网络……唯一进口的物资是食盐。

张老师从北大英语系教师,到农家妇。十几年只出山两次。一次是奉命换身份证,另一次是挂失存折。曾经北大的张老师,对现在清华的黄老师说:“这环境其实谁都能待下来,主要是看自己的心境,能不能真的搁在这儿。”
王青松家使用的筷子,都是自家种的高粱秆。就连妻子张老师36岁高龄初产,也是王青松自己接生。




王青松之子土生风长,自幼与自然为伴。


2011年3月26日,师兄王青松手提砍刀带我进山。道路狭小崎岖,王青松要求环保,不许任何汽车进山,包括老鸭大吉普。  唐师曾摄 Mark IV


春分已过,可王青松的“世外桃源”还有积雪。


在进山路上,老鸭在塑料蔬菜大棚吃了一碗“杂粮粥”。内有红枣各种豆类米麦高粱,山鸡蛋,盐罗卜。补充能量,继续前行。


山里无电、无忘、无电话信号。土地禁止农药、化肥,环保而脆弱。所以禁止汽车进入污染,进出大山的物资,全部是学兄王青松用担子挑出挑进。  唐师曾摄 Mark IV


像30年前,在北大37楼432那样彻夜长谈,包藏宇宙,吞吐天下。


进入王青松师兄的家,还要再翻过几座山,再涉过一条结冰的小河。  唐师曾摄 Mark IV


小河两岸,都是他一家三口,手工开垦的农田。唐师曾摄 Mark IV


王青松住所前的山泉。


从牲口市买来的骡子,在山里放养几个月,会掉体重200斤。“浮肿”的牲口才能推碾子、拉车。唐师曾摄 Mark IV


王青松家有数百只黑山羊,三头猪,几十头黄牛,几匹骡马驴。放羊基本靠8岁的儿子一人负责。唐师曾摄 Mark IV


老鸭跟8岁的牧童上山,晚上,孩子将和羊住在一起过夜。
3月26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梁思成林徽因城市规划专业博士黄鹤,进山做社会进步与人居文化考察,王青松之子首次见到相机,爱不释手。唐师曾摄 Mark IV


王青松一家的日用品,全部自产,除了食盐。唐师曾摄 Mark IV


    山里面严禁使用肥皂、洗发水、洗衣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梁思成林徽因城市规划专业黄鹤博士入乡随俗,用草木灰当肥皂洗手。黄鹤博士,曾在林徽因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常春藤盟校)留学,她说:“王青松兄长一家的生活让人想到费城周边的Amish——荷兰后裔自给自足,远离当代生活方式的农场社区。相对Amish的集体劳作而言,青松兄长一家三口完成所有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唐师曾摄 Mark IV


北大“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眼光,透过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镜头,看世界。   唐师曾摄 MArk IV
王青松山家窗口,可以看到逶迤的长城。祝福他看得更远,一直看到山那边。   唐师曾摄 Mark IV






坐下草泥马,掌中Mark IV,秃头空空胡“联想”,靠朋友走遍天下。

   看生活!放眼世界,目击大事。看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看人类的创造———绘画、雕塑、大厦、宫殿、城堡;看人类的贪婪和杀戮;看美丽的动物;看自然,看山上每一棵不同的树;看自然的反抗和报复;看灾难和战乱;看难以想像的危险;看男人所爱的女人和孩子。看!赏心悦目的看!看!惊愕赞叹地看!看,从看中得收益!
    我目睹一位“英雄”的崛起,我记录一个“国家”的灭亡……我是有历史感的摄影者,我是“语像”故事的发明人。
    想多远,走多远。Think & Walk。见地、实证。思行、合一。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dulangxibei 2011年04月27日
只为赚钱,不发表任何评论
tyw 2011年04月27日
古人想不明事理,礼佛求保佑
今人想明了事理,朝佛求解脱
dddg 2011年04月27日
:dizzy:
@︻$▅▆▇◤ 2011年04月27日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