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机械制造为何能走上世界巅峰

2012年06月27日 18:14    发布者:1770309616

  曾经有人认为,全球化会让德国这样传统经济的高工资国家再也过不上舒服日子。因为未来是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行业,而不是老式的制造业。
  但是德国颠覆了常人的看法。它为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德国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优势发展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传统经济模式。
  德国制造业创造的奇迹引来各国要人纷纷撰文探求其成功秘密。美国前财政部部长顾问、奥巴马政府曾经的汽车业顾问Steven Rattner近期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上撰文,认为德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其制造业成功有重要影响。德国早在2005年就推出一个当时争议很大的政策,该政策当时争议很大,直接导致当时执政的施罗德政府倒台,但后来的政府还是延续了该政策。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制造业形势一旦不好,公司第一件就是减员。德国政府的政策就是政府、企业与员工一块抱团取暖,不能轻意减员,其政策核心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以换取企业不减员,与工会讨价还价使其同意压低薪金,国家通过削减失业补贴以鼓励就业,政府通过“短工计划”保障工作岗位,工人的总工时缩短以减少失业,政府负担工人部分减少的薪金。抱团取暖的措施短期看似乎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但从长期看这些措施既降低了德国企业的成本支出,又保住的制造业的工作岗位,根据OECD2009年报告,此项目在经济萧条中保住了约500000个工作岗位。
  美国的几大汽车巨头虽然历史悠久但包袱却很沉重,面对高额债务,美国公司削减成本的方案由于工会的强大阻力一直难以成行,由此导致美国的汽车价格居高不下,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购买美国车。记得两年前去美国访问时,与一位美国的哥聊天,他的出租车及GPS都是日本造的,我问他作为美国人为何不买美国车?据他讲美国的汽车及其配件与日本车相比,又贵又耗油又不好用,所以他拒绝购买。美国是移民国家,很难做好日韩那样抱团只买本为车的“民族锁定”。日本车在美国有制造厂,历史短包袱少,负担轻,制造成本就低多了,产品性能与服务质量却很好。而美国汽车制造业工人工资是中国工人的25倍,尤其是美国的几大汽车巨头债台高筑,销售一直不景气。原来的汽车城底特律现在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与死城。发达国家制造业由于高成本而竞争泛力,大部分制造业只能采取外包形式,所以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对发达国家意义重大。
  “德国制造”的前世今生
  德国产品从无人问津到竞相追逐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德国在工业化完成之前一直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家,手工作坊所生产的产品向来被认为是次等劣质货。
  “德国制造”曾经是一个耻辱的标志。德国馆政府总代表迪特马尔·施米茨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德国制造”因战争而成为一个负面标签。1887年,英国作为德国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英国议会修改了《商标法》,规定所有由德国提供给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制造”的劣质产品与英国的优质产品区分开来。这就是“德国制造”历史命名的由来。不过,这个原本带有侮辱色彩的字样,若干年后则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机械制造、化工、环保技术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
  而在英国人已经几乎放弃制造业的今天,“德国制造”雄踞欧洲制造业之首,并且成为德国所有企业的一个共有品牌。无论是像奔驰、宝马、西门子这样的知名国际化大企业,还是像多尔曼、沃斯这样专攻某一领域设备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自然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名声:对理性的崇尚、对计划性的遵守与精确度的执著。
  而当传统的德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国家的低价挑战时,德国将自己定位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是世界工厂,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工厂专用设备的制造者,这实际上避开了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并且形成了互补关系。
  “德国制造”的成功之源
  “德国制造”的成功,首先要得益于德国严格、健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
  早在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在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后写了一封公开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德国开始着手制定质量标准。目前,德国最主要的标准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协会,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这些标准织成一个密网,严格限制住企业的一举一动,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此外,施米茨认为,“德国制造”的成功法宝还在于不断创新。产品不仅是在德国制造,更是在德国创造。他说,生产之前的设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经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德国制造”的灵魂
  与其他国家企业相比,德国企业胜不在规模,而在其独具一格的特色。

  有时人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形象与性格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名声,还是上百年来德国产品的优质造就了人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
  这很可能与德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占据出口行业主要部分有关,他们大多名气不大,但却是各个行业中的“隐形冠军”,而又被统一冠上了德国制造的铭牌。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实际上,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为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一以贯之的特别扶持。在全球恐怕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如同德国这样把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精确定位,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与大而全的跨国公司相比,德国的中小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而大型企业则是力图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
  “德国制造”的血液
  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振兴的基石,也是德国制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众所周知,德国是“二战”战败国,面对战争留下的民生凋弊、满目疮痍,德政府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成为免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证德国制造的品质,德国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学徒制”教育体系。“学徒制”即为选择职业教育的16岁学生必须当3-4年的学徒,其中一半的时间在企业“学徒实习”,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工会在450个行业里也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通过学徒制才能被企业聘用。一旦成为了企业的技术员工,薪水也相当可观:德国的蓝领工人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工人高水准的工资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福特早在多年前就印证了这个事实。
  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使德国经济快速走出困境,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德国制造”的内在动因
  “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包括高绩效、耐用、少量维护、设计优异等特点。
  德国的许多企业家受技术驱动,把他们对于质量的想法应用到产品中去,比如博世集团的口号就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Invented for life)”。
  德国制造科技协会的负责人莱布博士相信,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
  “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优秀的售后服务等因素。例如,德国著名的清洁器械公司凯驰能够提供不会造成任何损害和污染的非研磨清洗方案,并且提供专业团队执行清洗任务,因此能够胜任如清洗美国国会总统头像这样要求极高的任务,目前凯驰更参与世界文化发展赞助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对著名历史建筑进行清洗。因此,尽管凯驰的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许多,但仍然订单不断。
  另一个保证“德国制造”优势的措施就是严谨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著名的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重要成员,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例如,最著名标准之一就是1922年制定的DIN476号纸张规格标准,包括A4、A3等常用规格。这些标准严格限制了企业的一举一动,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
  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和流行的看法不同,自从新千年来临之后,并非信息产业或者中国制造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因为软件价格的下降而丧失了发展的劲头。同样,占世界贸易1/5的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而新兴经济体购买机械设备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都在中东建立工厂,大规模地升级改造交通设施和改善基础设施。

  1995年以来,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德国出口增长的1/3。德国的经济分析家赫尔曼?西蒙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是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德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看来会损害德国经济的国家??那些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它们没有削弱德国的经济,反而给德国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
  因为它们的新兴中产阶级购买了大量德国汽车,而且其工厂购买了大量德国高科技重型机械。这些是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称冠全球的秘密
  把低端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国公司成功摆脱与中国产品竞争的方法。这就是德国公司能在从可可粉加工机到包装编织机等各种稀奇古怪的机械制造领域称霸全球的原因。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彼得?舍特说,最明显的原因是德国产品更能迎合客户需求,产品质量更高并且提供终身保修、系统整合和更新服务。
  重视特种用途机械的研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产业衰退期间,德国相关企业被迫采取激烈的重组方式来应对困境,主要是大幅削减工作岗位。特别是标准化产品领域,价格因素的竞争异常激烈。此后,德国企业将产品定位于重点研发专有技术密集型的、昂贵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产品。
  一般而言,特种用途机械的生产需要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润要比大批量产品高,所以在过去十几年,德制造商总能通过提高其利润来弥补周期性衰退的损失。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的调查结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按照用户的订单生产小批量、特殊用途的产品,另外25%的企业则生产大批量和专用机械产品。

  比如,德国克拉斯集团(CLAASGruppe)是世界著名的农牧业机械和农用车辆制造商。如果你认为农业机械乏味无趣而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你肯定没有见过这家公司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这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每小时可以收割60吨粮食。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克拉斯集团在德国哈瑟温克尔生产的LEXION联合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与其竞争的同级别顶级收割机价格高1/3,但是更高的生产率让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趋之若鹜。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温克尔工厂76%的产品都要销往国外,而且该工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
  目前,“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非价格因素,包括质量、技术、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产品性能可靠性、供货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等。
  未来德国企业将继续从此产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特种用途机械渐成趋势。这些机械产品要求大量的系统专有技术,这正是德国企业的优势;其次,市场对产品中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德国机械制造业服务收入已占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单机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务密集型机械传动系统的需求在增加,比如灵活的生产基站等;第四,将标准机械产品与量身订做的服务(预约管理程序)相结合来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也是发展方向。

  总之,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将不断从其在全球特种机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获益,并进一步促使企业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机械制造业新兴市场的未来
  德国机械制造业传统上主要向西欧和北美市场出口。对德国机械制造业而言,全球新兴市场将为其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专家预计,中期内向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口可望实现7%~12%的增幅。同时,东欧、南美市场也会有2%~4%的潜在增长机会。
  目前,中国是德国机械产品在亚洲的最大市场,中国也是德机械产品进口的第九大来源国。
  德方认为,中德机械制造业之间互补性较强,双方可以进行合作,实施战略分工。在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德国的重点是利用最新技术生产特种用途的机械产品,中方则借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服务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市场。这样的战略分工不仅对德国企业有利,中国企业也可通过不断提高专有技术水平,有能力进入原先由德国占领的中端市场。
  德方目标是保持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挖掘潜力,争取在中低端市场取得进展,即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弥补劳动力价格的劣势。因此,先进的生产技术注定是德国机械制造业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等。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并正在成为新的工业超级大国,但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先进的机械产品和技术来加以解决。随着拥有相当购买力的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结构也将转向服务和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例如汽车和棕色家电等。对德国机械制造业的各个部门来讲,中国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最大的危险是金融动荡可能持续,或者美国经济的衰退给全球经济增长踩刹车。但是即使德国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德国公司的订单还是应接不暇。虽然美国经济持续低迷让德国的经济增长放慢,但只要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能平衡这种压力,重新焕发活力的德国经济就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

yzg 2012年07月07日
我认为还有民族文化背景!!!!!!!!
selim 2012年07月09日
德国制造的路是我们的前进方向。
ljc1 2012年08月28日
顶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