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之后回归常态

2011年10月20日 15:12    发布者:yulzhu
这两天在网上瞎逛逛看到不少的新闻。让人感到欣喜的,无异于以前大跃进的新能源战略停滞,跃进开始被质疑,整个喧嚣的环境开始回归常态。

可以看看以下的一些文章:

实际

电池消耗快维修不便杭电动汽车遭闲置尴尬

新能源汽车一周年成绩寒碜试点三城市样本调查

石家庄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建成半年遭闲置

电动汽车普及滞后南昌150座充电桩被闲置

昆明电动汽车产能严重不足各地充电站基本闲置

BYD

比亞迪陷入裁員門 董秘和總經理助理口徑不同

比亚迪人事风暴销售部几近清空

初尝“大跃进”苦果微客企业转向

评论

纯电动车“大跃进”要不要清算?

谁是电动车“大跃进”的始作俑者?

丰田电动车比我们领先几步?

我们需要开始反思,如果想要真正需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什么?

1.  时间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迹,走得已经偏离了轨道了。这个产业最终呈现的方式是以车的形式,由消费者进行检验,如果其达到传统汽车的安全要求和大部分性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可以说这个车已经达到了市场化的条件。在如今标准如儿戏,拿示范和定向客户进行测试的情况来看,这只能说明这车是处于半成品状态。一切都需要时间去检验,尤其对于产品而言。

对于汽车开发的团队而言,目前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车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造的。但不同的情况,使得原有的车型必须得到很多的修改。与之对应的是整个开发团队的时间,按照现在的时间节点要求,大概也只能把现有的部件整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的调试,然后进行部分实验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安排,能做出来的只有神仙了。

示范区的建立就显得中国的时间的特殊了,从开始的试点至各个不同的项目,示范区等等林林总总不同的名字,贯穿在一个政治任务下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发文件要求设施、车辆和企业堆在那里。

2.  钱

如前所述的问题有些类似,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投资多少用到了实处?多少用在了培养人,耐心积累和试制,多少用在了实验和研究上了?如果都是挥舞着支票去买设备和挖人,只能增加整个行业的流动率和设备交货期而已。

如果步伐可以慢下来,去掉与新能源汽车相伴而生的利益捆绑,松开企业和开发人员的负担,以相对客观和合理的鼓励方式,让车企根据自己的自身发展和能力,进行量力而行的发展。这才是一个长期而可持续的行为,关心过了只能带来反的结果。

做这个行业的工程师,没有10年是见不到真正的阳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