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人才荒”解决方案!(1)

2009年08月04日 16:24    发布者:51job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在铺盖地的信息都是就业难,其实这不是问题的根源!
难道是企业不需要人才吗?三年来为了招聘合适的人才,从每年9月中旬开始,我们几乎是最早到全国各地大学招聘的公司之一。我每年都要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天南地北地跑一圈,三年的招聘费用达200万元。然后接着就是春节后应届生的毕业设计,不仅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三年下来的费用也要200多万元。学生到企业正式工作之后,又开始一年的职业化工程教育实践训练,每年企业为130人支出的直接培训费用达600多万元(还不包括边际管理费用),企业不堪重负,且深感招聘人才之难,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普遍现象。

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究竟如何?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每年我们都会出一套试卷对应聘者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四大类共计8个题目,题目几乎来源现行教材的例题和作业题,为了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局部范围稍作了一些修改,而跑偏大江南北一路考下来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及格的人却寥寥无几。面对这种现象,社会纷纷指责是扩招惹来的祸。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大学本身!

怪事之一,很多教师常年指导学生的创新实验和电子大赛,在很多大学却常常得不到起码工作量的承认,可以说这些老师都是“活雷锋”,熬夜、放弃节假日“免费 ”指导学生,写一本好书不如一篇“狗屁都没有用的”论文,长期以来这些老师不仅身体受到影响,而且评定教授职称也因没有检索论文而不了了之。每当关键时刻大学往往却拿学生获得了多少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或二等奖作为政绩向来宾炫耀,而事实上这些老师是生活在大学最低层却倍受学生尊重和欢迎的中坚力量以及模范教师。

怪事之二,大学实验室美其名为开放式实验室,事实上除了正常的实验课开放给学生使用之外,其它时间都是常年关闭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在业余时间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培养了一大批缺乏实践能力的解题高手,而这些解题高手面对用人单位稍加了一些实践知识的题目却一筹莫展。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之后,由于动手能力低下,从而造成论文质量严重下降,大学的科研恶性循环。

怪事之三,教学大纲严重脱离实际需要,课程的安排极其不合理,学生毕业之后不会用C语言写程序,会FPGA的学生寥寥无几,硬件设计能力极差无比,其结果导致企业难以招聘到满意的人才。

这样的怪事何其多也,无法一一列举!

我与很多大学老师在讨论嵌入式系统应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感到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时,不仅不会用C语言编程,而且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也茫然无知。因为大一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仅仅教会了学生“读写生词(C语言语法)”,但没有并教会学生“写作文(程序设计)”。因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都是考出来的,于是大家认为只要考好每门课程就算学到“真本事”了,似乎按照学历和分数的高低就可以拿到高薪了,而现实却是十分残酷的,大多数人几乎都要等到毕业时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但是他们觉醒得已经太晚了。

人们常常将中国电子产品竞争乏力的现象归谬于“中国芯”,其实我国的电子产品要想在世界市场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是否具有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则是关键之一,这是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并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否则我们只能继续沦丧为欧美国家的世界加工厂。由于优秀人才的匮乏,从而造成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竞争乏力,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自然不能爆炸式的增长。面对当前日益恶劣的就业形势,其最大的危机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危机,而恰恰也是教育改革的机会和出路。

这就是博主作为企业家为何不负正业投身和关注高等教育事业,致力于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并组织编写“高等学校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的背景,期望为推动我国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2. 创新教学的实践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大的创新群体是工程师队伍,这个队伍的培养显然主要依靠大学本科教育来完成。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却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指责,已经逐渐失去了天之娇子的地位,大学也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及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培养对象、培养条件和培养规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这使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国家和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他们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到企业或单位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就业难和人才荒”两难问题同时存在,并已成了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怪现象。

实际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大的创新群体还是工程师队伍,而这个队伍的培养显然主要依靠大学本科教育。因此大学的工科教育应该把培养优秀工程师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尽可能创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学四年中,使大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工程训练,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工程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以培养质量为前提。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因为目前的高校与企业存在明显的鸿沟,教学与企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存在教育落后于产业的现象。还有来自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很多老师本身就是和产业脱节的,他们缺乏参与工程项目的实际经验,对企业的研发情况、人才需求不了解;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毕业之后要干什么,将要用到那些知识,缺乏学习的紧迫感。所有这些都对人才的培养不利,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过去20年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技术发展与产业进步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我们看到校园教育模式的变化还很小。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共同寻找大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与6所高校合作试点,共同推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与教材教法方面的改革,探索一种能够复制的创新教育模式并向全国高校推广,为蓬勃发展的嵌入式技术领域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通过考试和面试选拔30位学生创立了“3+1创新教学实验班”。学生前3年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最后一年采用小班教学,企业给高校捐赠了计算机、逻辑分析仪、示波器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实验开发平台等各种设备保证人手一套,学生从每天早上 8:30到晚上9:00都在专用教室中学习和实践,甚至包括周末两天的时间,且任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也专门到企业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实践培训。

在大四的这一年里,我们将30位学生视为一个团队,制定了较为完整的训练计划。班级管理采用班委团队负责制,实现班级管理人性化,班委团队由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组成,通过伙伴关系来组织团队,民主选举、定制考核、民主评议、班费公开、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等已形成了班级管理的特色。长期开展每日晨跑、每周体育锻炼、每日讲坛、每日回顾、每日英语、每周原声电影、每周专题讨论、中秋与元旦晚会、毕业设计等班级活动,并且设计了班徽、选择“超越梦想”作为班歌和“专注的力量成就梦想”班级格言,学生的凝聚力与团队精神,态度与意志,写作能力与演讲能力,动手能力与编程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可以说学生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教学团队,学生也为此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还是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因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不少的学生在前3年的时间里,真正自己动手写过的程序还不超过一千行。尽管学生也学过了单片机,作者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的招聘中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一个简单的RC电路并画出充放电曲线图,到底是高电平复位还是低电平复位很多学生都搞不清楚。这一方面说明一些高校在教学时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学生只知道学习“死”的知识,而不知道去寻找或创造机会,一边将学到的知识用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将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下沉到大三、大二和大一,与此同时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果不从“大一”抓起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