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词典者死

2009年08月08日 18:14    发布者:linux_Ultra

拿起词典独自上路:(一)不查词典者死

by 李笑来 on 2009/07/22

in 拿起词典独自上路

查词典与朗读一样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假设我们遇到一个20各词构成的句子,其中有1个生词。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去查词典,而不是乱猜——尽管有时会猜中。假设我们在字典里查到之后发现 这个单词有3个意思,那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的呢?——我们要把已知的19个单词构成的含义弄明白,然后才能确定“究竟那生词的3个意思究竟哪一个放到 句子里才是恰当准确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运气没那么好。比如,这个句子里有2个单词不认识,于是我们去查词典,发现第一个单词有3个意思,而第二 个单词有7个意思,那即意味着说,我们要在21种可能性中选且只能选择1种(能够使当前句子句意通畅的)组合。

这不就是“阅读理解”过程么?有什么比频繁参与阅读理解过程更有助于锻炼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呢?有的时候我非常奇怪为什么那么多(好像至少超过 90%)的人放着最有效却无成本的学习方法(朗读、查词典)不用,一次又一次地浪费大块的时间和大把的金钱却又义无反顾地再去报另外一个所谓的培训班呢? 倒也不是说所有的培训班都一点用没有,只是说总体上来看就算那些有用的培训班最终也不过作用有限而已。

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的“进化能力”。弹琴弹久了,手指就会变得更加灵活;长期坚持锻炼,心肺功能就会更加强大;话说得比别人更 多,舌头就比别人更灵活……而我们身上所拥有的进化能力最强的就是我们的大脑了。大脑进化能力最强,是因为它适应能力最强,但也恰恰因为如此,大脑的进化 空间却不一定最大。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违背逻辑,但让我们看看适应能力太强会出现什么情况。

亚马逊丛林里有一种蝾螈,是科学家们的玩具,因为这种生物适应能力太强了:把它放在没有光线的地方,两天之内它就可能把眼睛退化掉;如果再把它拿到有光线的地方,两天之内它就会长出眼睛;把它扔到水里它就退化掉肺长出鳃,把它捞出来放到陆地上它就退化掉鳃长出肺……

“用进废退”。这种蝾螈的适应能力太强,乃至于亿万年来它根本就没有进化过,因为无需进化,因为环境的变化对它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而某种意义上来 讲,说得生动点,我们的大脑适应能力之强大就和这种蝾螈差不多,所以它会最大程度上最快地“用进废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不进步”却也不觉得有什 么不好,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迅速地适应当时的周遭环境——不管那究竟是好还是坏。

英语老师与学生最大的不同可能只有一个,英语老师必须查词典(如果还有别的话,就是语法书之类的参考书),而学生却有除了查词典之外的另外一个选择 ——参加各种各样的课程。英语课上老师做什么呢?其实大抵上只不过是把昨天晚上他查过的单词、词组,以及他通过查词典(以及其它的工具书)再动脑才搞明白 的句子给学生们讲一遍。而学生呢?做在下面听。学生们倒是听了,然而,本质上却没有参与阅读理解的过程——那个过程里应该有苦恼、迷失、无助、慌张(人人 都讨厌这些)和恍然大悟(人人都想只要这个);所以大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动脑,于是顶多是以为自己搞懂了(事实上,没有之前的两个境界的铺垫,“蓦然回首” 根本看不见“那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

于是很多培训课程只不过是这样的:英语老师的大脑在迅速进化,因为他在不停地用着它,同时还赚着钱;而学生的大脑在迅速退化,因为他们根本不用它,并且(有一次)花着钱。——谁都不是故意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告诉学生,“你们要尽快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的重要原因,你必须做你自己的“明师”,否则就做一辈子蝾螈吧——弄不好下辈子还是,因为尽管智商并不一定遗传,但习惯几乎必然会被下一代继承。对于人来讲,

其实,词典不用一辈子每天都要查的——查着查着就不用再查了,因为绝大多数已经搞定了。小的时候大家都背着《新华字典》上过学吧?当然,再后来是 《现代汉语大词典》——没有谁到了初中以后还得必须天天背着它们吧?英文词典也一样,早晚有一天把它扔到书架上。只不过是最近一段时间(两三年?)需要它 随时在手边而已。

转载时请保留以下信息:

拿起词典独自上路:(一)不查词典者死
@ english-in-use.com © 2009

网友评论

李冬发 2009年09月21日
用不着这么精确吧。
当年看日本的手册,单词算得上全不认得,也读得懂里头的意思。
不过小说是没法看得懂的了。